作者 | 林感恩股票在哪个平台买
资料来源| 公开数据、公开资料
本文1800字,阅读时长约4分钟
外卖市场的硝烟再度升级。
京东与美团之间的纷争闹得沸沸扬扬。
今日,京东发布《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》,言辞激烈地指责竞对某平台玩起“二选一”的把戏,强迫骑手不能接京东平台的秒送订单,否则便采取封杀措施。
这一行为使得骑手收入降低16 - 25%左右,严重损害了骑手的权益。京东还在信中历数某平台的“罪状”,包括十几年不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、用算法压榨骑手、在餐饮行业赚取高额利润等。
京东的职责没有点名,但大家都知道说的是美团。
美团也迅速回应。
发布声明称“美团封杀骑手去某平台跑单”“不要去跑某平台,查到就是永久封号”等相关内容纯属编造,是谣言。
美团表示从未限制骑手在其他平台接单,更没有理由对京东平台进行限制。
双方各执一词,一时间引发舆论热议,如果看相关新闻下面的评论,会发现大部人都在为京东叫好,站在京东这一边。
为何如此?
大家对于美团的愤怒大概是以下几点:
本质上,不是大家想站队京东给,而是对美团积怨已久。
商家视角:成本重压下的生存焦虑
对于大量入驻美团的中小商家而言,平台抽成机制成为难以承受之重。
随着美团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,部分地区餐饮类商家的抽成比例高达20% - 30%,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元的商品,商家实际到手可能不足70元。
除了基础抽成,还有推广费用、活动折扣等隐性成本。一些商家反映,为了在平台排名中获得靠前位置,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参与竞价推广,但实际转化效果却差强人意。
当商家试图通过降低菜品质量、减少分量来压缩成本时,最终受损的是消费者的体验。
这种恶性循环不仅破坏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,也让商家对美团平台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反感,认为平台在利益分配上过于强势,忽视了商家的生存空间。
消费者体验:理想与现实的落差
消费者最初选择美团,往往是被其便捷、优惠所吸引。
但随着使用频率增加,各种问题逐渐暴露。
外卖配送方面,骑手为了赶时间完成订单,常常出现配送延迟、餐品洒漏的情况;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,使用劣质包装材料,影响食品安全。此外,平台上的虚假宣传、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等现象也屡见不鲜。
在价格方面,消费者发现,一些商品在平台上的标价看似优惠,实则通过提高原价再打折、隐藏附加费用等手段,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多花钱。
这种“价格套路”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也让消费者对美团平台的信任度大打折扣。
同时,用户信息安全问题也让消费者忧心忡忡,频繁收到与美团消费相关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,引发了消费者对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。
骑手困境:高强度工作与权益缺失
作为美团服务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,骑手群体的处境却不容乐观。
为了完成平台设定的高额订单目标,他们不得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,甚至冒着违反交通规则的风险抢时间。
在配送高峰期,骑手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、吃饭,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压力。
然而,与高强度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骑手的权益保障不足。
部分骑手与美团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界定模糊的问题,一旦发生工伤、交通事故等意外,维权困难重重。
此外,平台的奖惩机制也备受争议,骑手因差评、超时等原因面临高额罚款,却缺乏有效的申诉渠道。
骑手们的困境被曝光后,公众对美团的运营模式产生质疑,认为平台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,没有给予劳动者足够的尊重和保障。
社会层面:垄断质疑与行业生态冲击
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市场地位日益巩固,也引发了关于垄断的争议。
从收购摩拜单车到拓展酒店预订、旅游等业务,美团不断扩大业务版图,这种“大而全”的发展模式让竞争对手难以生存。
一些商家和消费者担心,美团的垄断地位会导致市场竞争不足,最终影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。
同时,美团的发展模式对传统商业生态也造成了一定冲击。
大量线下店铺因无法与线上平台竞争而倒闭,导致部分城市街区活力下降,就业岗位减少。
这种对传统经济的负面影响,使得社会舆论对美团的发展模式产生反思,进而转化为对美团的反感。
美团陷入“反感漩涡”并非偶然,而是商家、消费者、骑手以及社会各界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。
对于美团而言,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与保障各方权益之间找到平衡,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注重服务质量和社会责任,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。
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,才能重塑公众信任股票在哪个平台买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